最初的夢想
1979年,改革開放的大幕即將拉開。什邡縣民主公社(現師古鎮)依然封閉而沉寂,人們日復一日地過著單調而貧乏的生活。
劉滄龍,這位24歲的年輕人卻怎么也安靜不下來。因為他不相信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將是他一輩子的生活。出身富農,初中畢業后回到了農村,為什么必須過這種日子?這樣的境況如何改變?他每天都在思考著,絕不向命運屈服的信念成為他走上創業之路的原動力。
當時,什邡民主公社有一個榨油廠,劉滄龍是廠里一名年輕的“打油匠”。說起來,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的榨油廠什么樣子了?,F在榨油使用的都是水壓榨油機或者液壓榨油機,30多年前,農村里使用的卻是人力打油機。油菜收割以后,先要晾干、洗凈,然后磨碎、蒸熟,放進榨油機的榨膛里。
榨膛用竹子圍成圓箍,里面鋪一層稻草鋪一層菜籽,然后壓上木板或者鐵板,然后由“打油匠”掄起撥浪鼓狀的巨型油錘拼命地往下砸去,通過向下擠壓把菜籽油擠出來。所以,打油匠是個力氣活,幾個小伙子要輪番地輪著油錘,半天才能出油。而且越到后面越難出油,越需要力氣。因此,劉滄龍經過打油匠的鍛煉,變得膀大腰圓,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頭。
但是,榨油廠里的活主要是忙于每年七月油菜籽收獲的季節以后,一般情況忙到年底,即使油菜籽大豐收,到了春節前也就無油可榨了。
劉滄龍回憶說:“榨油的季節性太強了,半年以上處于停頓狀態。這半年沒事做,就一點收入都沒有。所以鄉間還流傳著嫁人不嫁打油匠的說法?!?/p>
民主榨油廠的生產狀況令人擔憂,公社干部認為是管理不當造成增效乏力,決定提拔一個能人來管理這個企業?!叭思夷芨?,我為什么不能干?大不了就像放到爐子上去烤,我還不怕烤糊了”。憑著這股初生牛犢的闖勁,劉滄龍競聘當上了廠長?!斑@對我一生來說并不算大事,但非常重要,因為它是我未來進步的基礎。如果沒有這段經歷,以后做什么事,我都不會有信心”。多年以后,劉滄龍這樣評價這件事對他一生的影響。
但是榨油廠并不景氣,劉滄龍使出渾身解數,也沒能挽救要死不活的狀況。劉滄龍覺得這和混日子沒有太大的區別,于是就打起別的主意。
當時,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實施不久,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,磷肥等各種化肥異常緊缺的現狀,劉滄龍敏銳地發現了商機。
在榨油機的噪音中,劉滄龍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當地豐富的磷礦資源,選定生產磷肥。因為磷肥廠根本不用像榨油廠那樣為原料發愁,而且產品附加值遠遠高于菜籽油。
說干不含糊。劉滄龍借了500元錢作為啟動資金,買來原料磷礦粉和硫酸,三人三把鐵鍬,利用空余時間,在地上挖了幾個“凼凼”,就是土坑,開始了試驗生產磷肥。不久試驗獲得成功,這就是后來人們所稱道的“凼凼肥”。
劉滄龍后來說,改革開放就是我們這些人愣頭愣腦干出來的。哪有規矩和制度???什么叫企業家?都是一些冒險家。沒有這些人冒險,根本不存在后面的企業家。當時的國家在摸著石頭過河,我們這些人就是在往前連滾帶爬!
但是,劉滄龍的超前膽識和創新思維已經嶄露頭角。
首先,他充分意識到,榨油廠資源有限,生產時效不高,必須讓自己和工人們發揮剩余智力和體力,創造更多價值。于是他大膽的轉變榨油廠單一而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,開辟新的項目來支撐事業的發展。不能說不具備企業家的眼光。
其次,他正確地選擇了豐富的磷礦作為企業生產資源,不再受季節和產量的影響。
第三,他把借錢啟動、多人合力、初試身手作為企業的發萌,具有進退有據的功效。
所以,劉滄龍的成功絕非偶然。
二手球磨機折騰出的意志
正在更新中,敬請期待!
永不服輸的“146”精神
正在更新中,敬請期待!
宏達就是誠信的品牌
正在更新中,敬請期待!